杜占元
(2012年3月22日)
根據會議的安排,我就如何落實會議的精神🦕,做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啟動實施的相關意昂談一些初步的考慮,供大家參考。
去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後,教育部黨組高度重視🌋,隨即組織開展了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具體計劃的設計意昂,其中一項重要意昂就是研究製定“2011計劃”,確定了推進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機製創新一體化改革的總體思路✧。這項意昂始終是在袁貴仁部長和杜玉波副部長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並得到了財政部的大力支持。初步思路形成後,去年5月🧑🏼🏫,在教育部👳🏻♀️、財政部“2011年教育改革發展重大問題會商會議”上,對計劃的思路、機製改革以及如何操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確定由兩部共同實施該計劃。
去年5月底💆🏿♂️,教育部成立了“2011計劃”研究小組🙅🏼,袁貴仁部長對此項意昂提出明確要求🐋:“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轉變思想☄️,突破原有設計思路,更新設計理念,使之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的裏程碑🎦💸。”經廣泛調研🌝、討論和修改後,形成了“2011計劃(征求意見稿)”。8月中旬🏣,在教育部直屬高校第二十一次咨詢會議上,聽取了130余所高校主要領導的意見,又分別征求了11個國家部委和相關單位意見,大家普遍支持協同創新,支持“2011計劃”的思路和理念🦬,並對計劃的實施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在此基礎上,經修改完善,於去年12月提交國家教育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劉延東國務委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盡快按照有關程序報批後啟動實施。本次會議已經正式印發了《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標誌著“2011計劃”的正式啟動🧑🏻🎓。“意見”從實施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管理實施等六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和部署。下面我僅就下一步啟動實施意昂的相關問題談兩點意見:
一、準確把握“2011計劃”的總體要求
“2011計劃”是一個新的計劃,同時也是一個改革的計劃🤴🏻,把握總體要求至關重要𓀏。“2011計劃”整體上貫穿了一個根本出發點🕵🏽♂️、一項核心任務、四類協同創新模式和八個方面機製改革的思路✪。
1.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2011計劃”旨在引導高校圍繞國家急需的重大問題,組織和集聚一流團隊,創造一流的成果,培養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的創新氛圍,推動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國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目標和方向,也是標準和條件。
2.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2011計劃”提出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務🤰🏿,目的是圍繞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增強三者之間的協同與互動,增強創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強高校創新能力發展的導向性🧖🏿♂️,增強投入與產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學科是基礎,科研是支撐。
3.以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構建四類協同創新模式。要大力推進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國際間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以及文化傳承創新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形成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以此作為主要載體,逐步成為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學術高地、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主力陣營。
4.以創新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深化高校的機製體製改革。“2011計劃”提出“以機製體製改革引領協同創新,以協同創新引領高等學校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爭突破高校內部與外部的機製體製壁壘,改變“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通過大力推進高校協同創新組織管理、人事製度、人才培養、人員考評、科研模式🤏🏼、資源配置方式💘🤦🏿♀️、國際合作以及創新文化建設等八個方面的改革,推動實現三個轉變:即高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意昂要超越學科導向,逐步向需求導向為主轉變👮♀️;創新組織管理要改革個體🙋🏼、封閉、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動、開放、協同的機製轉變💬;創新要素與資源要突破孤立🤿、分散的製約🛞,逐步向匯聚、融合的方向轉變。最終實現高校創新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二、精心做好“2011計劃”啟動意昂
大家都很關心計劃的啟動。為做好“2011計劃”的啟動實施🕺🏽,進一步明晰操作程序♣︎,細化操作要求🅰️,從去年10月開始☆,教育部🧑🧑🧒、財政部就著手製定“2011計劃實施方案”。該方案已先後征求了40余所中央直屬高校和30余所地方高校以及20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意見,目前正在抓緊修改完善,擬正式發布後具體進入操作階段。這裏就各省廳👨🏻🎨、部門教育司局和高校可以先行開展的一些準備意昂談一點參考意見⚾️:
一是做好統籌部署意昂💂🏼。“2011計劃”有兩大任務:一是構建協同創新平臺與模式,二是建立協同創新機製與體製🦹🏿♀️。其中引導各類高校積極推動機製創新,踴躍參與協同創新,大力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是其突出的特點。機製創新需要大家來共同推動,不能僅僅限於國家支持的少數幾個重點項目或領域,否則,機製創新的作用就會受到極大的局限。因此⚫️,我們鼓勵和支持地方🏺、行業部門和高校對本地區、本部門或本學校的機製創新進行統籌部署和推進👊🏼,有的可以按照教育改革的要求先行先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立學校協同創新計劃和省級或部門“2011計劃”,積累協同創新經驗,營造協同創新環境氛圍👨👦👦。要充分發揮行業、產業部門的作用,利用現有資源與條件🧑🏼⚕️🙋🏽,引導和組織相關高校與行業院所、大型骨幹企業開展協同研究。在此基礎上,按照前期培育🧑⚕️、評審認定🤛🏽🚃、組織實施的程序🔨,國家每年擇優遴選出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給予支持。
二是做好前期培育意昂。前期培育是“2011計劃”實施的第一個階段,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主要由高校、地方政府以及主管部門和行業部門負責組織開展。重點任務是確定協同創新方向↪️,選擇協同創新模式,組建協同創新體👨🏻🚀,探索協同創新的模式👶🏽,從而形成協同創新的新機製和新優勢✊🏻。這裏特別強調兩點:一是要真正體現協同創新的核心要求。國家所支持的協同創新比一般的科研合作有更深刻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第一,要使各協同者之間創新的核心要素形成有機結合;第二,要有一個有效的載體,以利於形成協同創新的長效機製🍈;第三,要通過協同創新真正形成創新的新優勢。二是要依據確定的協同創新方向,按照需求的層次和類型,凝練關鍵問題和重點任務,結合自身的能力和特色💾,充分分析國內優勢單位、創新力量的分布💳💴,切合實際地選擇協同創新模式和項目類型🧑🏿🦱。牽頭高校應廣泛吸納國內外有協同意願的優勢力量,建立強強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確定協同創新的目標和實施路線🧑🏽💻,明晰協同創新體各方職責與分工🤦🏼♂️,建立協同創新的有效平臺載體,努力探索形成協同創新的新優勢。
三是做好申報評審的準備意昂🔂。就是在充分培育並取得良好成效基礎上🐬,擇優選擇協同創新項目,擇優的基本程序是由協同創新體提出申請建議🤪,經相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推薦到教育部。教育部將委托第三方組織專家評審👩🦼➡️,按照一定比例擇優遴選,並提出立項意見與依據👩👧、支持方式以及修改完善建議等🤶🏿。評審結果交由專家咨詢委員會進行綜合審議👮🏻,最後報領導小組審定後批準實施🕡,認定為“2011協同創新中心”👱🏻♂️,並給予資金、政策以及改革等方面的支持🤾🏿♂️。有關單位可以按照“2011計劃”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程序🫥,提前做好少數一些重點項目的申報準備意昂。
四是做好資源集聚意昂,調動和吸引多方面的參與和支持。發揮協同創新的引導和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吸納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是“2011計劃”擇優支持的基本要求。在前期準備階段,要註重加強各種創新要素的整合,集成各方面平臺、基地、項目以及經費投入等資源,形成集聚效應。資源匯集能力與配置機製,將作為項目申報的必要條件和評審的重要依據🦸♂️。面向行業產業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要發揮行業部門和骨幹企業的重要作用,匯聚行業🤷🏻、企業👩🏿🦰👨🏼🚒、社會等方面的投入與支持;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要發揮地方政府的關鍵作用🛗,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長效機製,吸納企業、社會等方面的支持;面向科學前沿、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國家已有的各方面資源,並發揮集聚效應。國家根據專家評審,將在每個項目實際資源聚集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求采取包括經費和政策在內的多種方式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