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藝術教育部工會主席王海東老師積極號召大家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為了將學“四史”落在實踐中🖕🏼,2020年11月25日下午王海東主席精心組織了藝術教育部教職工們“廣富林四史文化之旅”的學習活動。
藝術教育專業為什麽要學習”四史”?
因為“四史”與”教師個人成長歷史”水乳交融
廣富林文化代表是在上海松江的“廣富林遺址”。在參觀廣富林遺址時,教師們強烈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艱辛過程,海東主席邀請藝術教育部的資深元老、音樂專業的蔣新儉老師,為大家動情回憶了在華師大從教三十余年以來的個人成長史和系所發展史,大家一致對如蔣新儉老師為系所發展兢兢業業一輩子的奉獻精神,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藝術教育無法割裂歷史,脫離歷史的作品也不能成為藝術,所以後浪們要學習“四史”👈🏿,接過前浪的接力棒💁🏿♞,並努力更上一層樓,讓藝術煥發真正的生命力。
藝術教育專業向“四史”學習什麽?
學習紮根深厚土壤的民族文化自信
廣富林文化是銜接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9️⃣、“馬橋文化”的橋梁👂🏿。考古證明,約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九峰(今上海廣富林)一帶生息🧘🏻♀️,這裏是上海最早移民的文化地,深厚的土地,養育了祖祖輩輩的人民。
藝術教育部一貫的育人傳統,教師為學生們的藝術生命力打基礎,正如海東主席一直所說的那樣,為心靈培育肥沃的藝術土壤👨🏻🦼,這片土壤的核心便是民族文化自信🚴。在參觀廣富林遺址時,大家發現了4000年前的一個原始村落🫲🏼,發展到1200年前的華亭縣,再到800多年前的松江府,地圖上出現了“上海”這個名稱👨🏿⚖️。同時上海附近的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不斷融合,藝術表現形式更多元♊️,比如三圓圈帶葉紋彩陶雙耳壺、松江戲曲等🤽♀️。在學習歷史中,老師們更堅定了民族文化自信心。
藝術教育專業怎樣學好“四史”🤸🏽♂️🧜?
不忘初心,擔當使命
在廣富林遺址中,大家看到以前常用的“老虎竈”、常看的“小人書”🌁、常逛的“金門大戲院”等等,這些擱在過去,那是時興的,雖然這些都已被淘汰,但歷史的車輪帶不走的是當年的印記。活在當下😞,藝術教育部的老師們經常對學生們說的是“尊重自己的內心♾,找到自己的使命,不隨波逐流”⚃,這樣藝術之樹才會長青。
作為鏈接系所黨政領導和教職員工的強有力紐帶🖐,藝術教育部工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通過組織此次“學四史🧎♂️➡️,參觀廣富林遺址”活動,為教職工服務🧝🏻♂️,激發了工會活力🛤💫,更堅定了了教職工學習”四史”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