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想走得更好走得更遠,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經驗和成果。生化第一、二黨支部聯合生命醫學系17🤾🏻🧜🏼♀️、18級班委於2019年2月27日舉辦了優秀研究生經驗分享會活動🧷,以幫助同學們更好地了解身邊優秀的師兄師姐,向他們學習🤌。此次交流會邀請了生命醫學系研究生輔導員王琛老師,並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周穎主持👌🏼,支部的黨員同誌與入黨積極分子積極參與。
活動中,王老師提醒研一的同學要盡快做好自己的規劃,多與導師溝通,懂得反省自身🛠;研二的同學要認真踏實,帶著責任心去做實驗,並強調在很多情況下延期畢業並不是什麽壞事🚴,可以多一年半載在學校韜光養晦。王老師還提出要樹立學術誠信意識,考試不作弊;除此之外,要多鍛煉自己的心誌🕺🏿,增強抗壓能力🙆🏼。
此次交流會有幸邀請到博士後魏偉🐻❄️,博士生覃璇🈂️,博士生邵佳偉作為主旨發言,三位從實際經歷出發,就為什麽讀博、如何處理和導師的關系、科研遇到瓶頸該怎麽應對👰🏻♂️、對實驗室建設有什麽建議、博士期間影響最大的是誰以及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有什麽規劃等十幾個問題進行了交流分享。
平和的心態♎️🙂:化解壓力
三位嘉賓都表示讀研究生、博士生確實存在各方面的壓力,所以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標🧑🏻🏫,化壓力為動力;要把看文獻當作是一種樂趣,遇到問題要科學仔細地分析實驗數據👨🏻🦽➡️,多與導師交流;科研之余註意培養興趣愛好👩🏻🦽,比如用運動來緩解科研生活的緊張。認真對待實驗結果🤸🏼♀️,發現破綻🙇🏿♀️,繼續往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遇到問題要多讀文獻😓,汲取他人的經驗🧗🏻♂️,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
高效的溝通👶:和諧關系
導師是很樂意與自己的學生交流溝通,且導師更具有大局觀。邵佳偉博士提出要懂得尊敬導師🤰🏽,欣賞他們,並向他們學習;覃璇博士補充道:我們要改變對導師的期待👨🏼🦲,要學會與導師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博士後魏偉表示🏡:導師總能在我們“山窮水盡疑無路”時給出關鍵思路和啟發🚣,潛移默化得改變著我們的觀念。訪談過程中⚆,嘉賓們一致都非常感謝自己的導師。
最後,對於未來規劃,三位嘉賓都有不同的期許🦶🏼,但相同的是,他們對自己都有很好的定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麽,揚長避短👴🏻,發揮最大優勢。
本次交流會,同學們提問積極踴躍🗂,就自己在現階段遇到的問題與師兄師姐進行了充分溝通🤸🏽,三位嘉賓更是傾囊相助,解答了許多同學們遇到的或今後可能會遇到的疑惑,到場學生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