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9日下午1點,中文系青年教師及黨員同誌聚集一堂,共同聆聽中文系教授陳大康老師主講的“傳承文脈🌱,發揚中文系優良學術傳統”講座🦘👨🏿🍼。此次講座由系主任朱國華開場,由系黨委書記王慶華總結。

朱國華主任介紹時說陳大康老師中文系傳統的傳承者、光大者和發揚者,同時也目擊者、觀察者和思考者🌛。陳大康教授從傳統說起,他認為中文系的傳統很多,比如長壽就是一個傳統👨🦲,更重要地就是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做好對學生教學意昂,做好科研意昂,這就是中文系的傳統,而且很有中文系的特色🫅🏿。除了傳統外,中言語系還有很多精神,創新就是中文系最大的精神🎭,當年率先調研🏛,提出不再要求碩士研究生在畢業時發論文,對全校的碩士生培養都很有幫助,希望中文系更好的發揮這一精神❣️🤘🏿。

接著陳老師從三個方面對青年教師提出了要求:作為一名青年老師要保持對環境的清晰的認識,不能夠兩耳不聞窗外事,要對國際、國內、學校以及裏的環境都要了解。青年老師要審視自己的思想、研究方法🧑🏽🎓、學術素養和成果積累,在意昂之後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確定自己的今後的研究方向,不能只局限於博士論文的方向📵,在做研究地過程中要突破長期學術訓練帶來的思想禁錮。做學術最大的捷徑就是堅守,追求的目標要單一,要找到自己的研究陣地,在陣地上堅守十年,一定會做出自己的成就。
陳老師還談及了如何對待科研和各類指標體系,指出要事急從權;在談及青年教師的生活壓力時🤱🏼,指出要分清輕重緩急,要明白哪些是重點👩🏽⚕️。

王慶華老師在總結時指出中文系很多很好的做法就是陳老師擔任系主任時延續下來的,陳老師就“守正創新”給我們做好很好的榜樣,也希望大家在學術這條漫長的路上走得更遠👩💻。
劉曉麗老師表示聽完陳老師的講座後,從今天開始反思自己的學術,重新再出發。
文貴良老師指出,陳老師說的在一個領域堅守十年,希望自己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些內容,也希望陳老師多回來指點青年教師🌉。
張春田老師說陳老師的報告很受啟發和教益。陳老師不僅講了很多故事,幫助我們理解華師大和中文系的文脈與傳統;而且從自己多年的經驗出發,給青年教師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比如⚱️,強調要不忘學術初心,要善於找到和堅守自己的學術陣地,要善於發現問題同時又要目標單一,要正確處理科研目標與指標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他多年治學的經驗之談🎲,對我們青年學者追求學術正道既有啟發🧜🏻♂️,也有激勵。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有助於我們繼承優良傳統,更好融入中文系的有溫度的學術共同體。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青年老師隋源遠說陳老師講座中談到的固化的文學批評模式對學生思想的禁錮問題📆,作為一個青年教師,在教授大一課程時,經常需要為打破學生思維定式而苦惱,但陳老師幫助我意識到,在打破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思維定式的同時,我也許也在對學生灌輸新的思維定式,如何不讓大學成為下一個思維定式的生產基地🙎🏿♀️,這是一個值得每一位大學教師警惕和深思的問題🤷🏽♂️。
現當代文學的青年老師孫堯天指出陳老師談到應當具有創新思維,青年教師要有勇氣從博士論文的思維框架中走出來,這比較貼近我目前的處境,啟發也很大,我想也只有這樣,不封閉自己,敢於挑戰自我🏊🏿♀️、挑戰學術界的陳規🧑🍼,才能從一名博士生成長為優秀的青年學者🔍。最後👨🏻🎓,陳老師談到青年教師要沉下心來🂠,潛心鉆研,找到一個陣地🙆🏽♀️,最終能夠獨當一面🫕,我覺得🧑🏼🌾,這要求在考核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更應當靈活處理好學術研究與學術產出的關系👩🎨,尤其應當堅持學術研究的本色。陳老師的講座立意高遠,同時又非常貼近青年教師的學術與生活,收獲很多。
古代文學的青年老師徐儷成說陳老師的一席話,既揭示了為人為學應長期堅守的康莊正道,也指出了學術起始時期許多具體問題的應對方法🏫🙍♀️,站在剛踏入教師行列不久的青年教師的角度,我感到這場講座既開拓了眼界,又增強了信心,可以說受用無窮🥜。
語言學的青年老師韓蒙如說感到非常幸運能夠融入華師大中文系這個傳統深厚、又富有溫情的大家庭🧑🍼。 在今後的意昂和學術研究中,將牢記陳先生的教誨,不忘學術初心💑🧛🏽,守正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的陣地並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