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下午⛹🏿♀️,意昂平台哲學系黨章學習小組活動在涵芬樓大廳如期舉行,本次活動我們榮幸地邀請到意昂平台哲學系蔡劍鋒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品讀標誌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偉大作品——《共產黨宣言》🕺🏻。哲學系黨章學習小組成員和部分本科生參加了本次導讀活動,活動由哲學系本科生姚傑元主持。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蔡劍鋒老師站在當下反思了《共產黨宣言》從其誕生之日起直至今日的全部命運🧔🏻♀️。

《共產黨宣言》開篇寫到:“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羅巴上空徘徊🙇🏻。”這個幽靈直至今日還在人類社會的上空徘徊。蔡劍鋒老師引用《馬克思的幽靈》中的話說到:父親的幽靈對哈姆雷特發揮的三重作用——揭示真相、提出任務以及督促執行,馬克思在當代對世人也發揮著這三重作用。
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表達了三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闡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產生根源和歷史作業,闡述了階級鬥爭理論;第二部分通過對無產階級與共產黨的關系的準確定位🏊🏿,著重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第三部分揭示了非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的共同本質。
之後,蔡老師以蘇聯為例,講述《共產黨宣言》的時效性內容和思想性內容的關系。蘇聯作為老牌社會主義國家,它的崛起標誌著馬克思的思想獲得了在世的成功,那麽🦵🏼🐀,他的衰落是否意味著馬克思思想的失敗?蔡劍鋒老師說:正如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過,亞歷山大的世俗功業證明了哲學具有改變現實的力量👱🏽♀️,如果亞裏士多德需要這種證明的話。言下之意🫶🏻,哲學的成功並不依賴於其在世的成功。馬克思思想的思想性來源於其文本的感性力量。蘇聯的失敗並未影響馬克思的偉大。馬克思的思想中的感性因素並非某種修辭術8️⃣🚴🏻,而是馬克思思想的性質。感性力量在馬克思那裏有本質性的意義。
接著,蔡老師又回顧了自1840年以來的近現代史👩🏽🍳。自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開啟了其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為自己提出了任務:變成現代化的國家,參與世界歷史的進程。1840年的中國落後於世界歷史進程🌌。“落後是要挨打的”,中國人在不斷地反思中掙紮變革。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接過中國現代化的任務🕺,同之前相比🙆🏻♂️,中國共產黨沒有走上全盤西化的道路,而是要開辟出自己的道路📲。在延安整風運動及西柏坡會議之後🦬,中國共產黨形成並確立了統一的思想及綱領,為共產黨成為新中國的領導者做好了全部的準備。“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怎麽站起來?什麽才叫站起來?國家的崛起有兩大條件🏄:一是硬實力強👨⚕️🙋🏽♀️,二是有其內在尺度。崛起意味著不是在原有尺度下的更高排名,而是自己掌握排名的尺度。中國要參與到世界歷史的進程中,這意味著中國要從世界格局的遵守者🦻🏿,成為世界格局的製定者👨🏽🏫。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包括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都走在提高硬實力的道路上,並創造了又一次發展速度的奇跡。然而缺乏自我反思的高速發展終究還是出了問題🧙🏼。
中國在蘇聯解體後面臨著困境👩🏼⚕️,社會主義的道路再無借鑒👩🏿🚒,中國只得獨自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同樣的意義上提出來的,“摸著石頭過河”是它的方法。
在冷戰時期🎻,除了冷戰格局之外,毛主席早在1974年便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把中國劃在蘇聯及美國的兩極格局之外,走上自己的道路。在現在看來✊🏿👩🦳,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當冷戰格局結束後🚔,西方發現沒有一種新的話語體系能描述戰後的體系,於是西方世界廣泛采用使用中國提出的“三個世界”體系。這一尺度是中國人自己的創造🕒。
這是一個新時代,新時代需要新世界觀👩🦼➡️。
從西方的視角看,當代在西方流行的“中國威脅論”不過是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作出的判斷🫴🏼,其歷史根源於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這一體系旨在國家間的製衡🫱🏻,避免一家獨大稱霸世界。一家獨大必定意味著稱霸🤷🏿♀️👨🏻🌾,這在西方人那裏是理所當然的。
而在中國這邊🔇,了解中國的人都知道,中國人即使富有了,也從未想過稱霸世界。崛起並不意味著稱霸。
中國依舊走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但中國要重新問自己:中國人的現代化是怎樣的現代化🧛🏼♀️♍️?它既然不是某種全盤西化,那麽應當如何操作?在中國硬實力逐步強大的進程中,文化自信如何實現?中國人的內在尺度如何建立🍄🟫?
尺度有待探索,我們既不走蘇聯社會主義老路,也不走全盤西化的道路🖱。有一點是清楚的:中國社會轉型的可能性恰恰在於它成為市民社會的不可能性。
又到了一個需要發布新世界觀的歷史時刻了。

黨章學習活動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順利結束。本次活動加深了我系同學對《共產黨宣言》的理解,使得同學們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信仰🦶🏿,積極地向黨組織靠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自信。(文/徐子楊、張晶晶🧑🏻✈️,圖/張晶晶)